數字高壓絕緣電阻測試儀核電中*發展規劃擬擴容
從*座核電站于1954年在前蘇聯建成至今,*已建成近500座核電站。而我國起步較晚,直到1994年才有核電站投入商業運營,至今已有11座核電站,但每年900萬千瓦時的發電量,在發電量比例中,微乎其微。不過這并不影響后來者居上。《*財經日報》此前采訪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有關專家,他猜測《核電中*發展規劃》經過“擴容”,到2020年投運和在建裝機容量分別為7500萬千瓦和3000萬千瓦,“起碼是個*核電大國。”
距離《核電中*發展規劃》于2007年發布,不過兩三年時間,就需要“擴容”,而且是原規劃的近兩倍,應是我國眾多政府規劃文件中少有的大變數。
據上述專家介紹,我國已經開工建設的23臺機組,裝機容量為2540萬千瓦,已經占到世界在建57臺機組中的40%。此外還有十多個省市積極選址,預計可建設100多臺機組。
按照上述猜測,屆時核電在發電量中的比例,將從目前的2%(與其他30多個核電國家相比,該比例排名倒數*)提高到7%~8%。國家主席胡錦濤也在美國匹茲堡舉行的G20峰會上作出承諾,中國到2020年將實現一次能源中15%由非化石能源提供,并明確提出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我國核電站建設從零開始,經過十多年發展,在zui近幾年開始向核電大國發生“聚變”。
傳統的過度依賴煤炭的能源結構,在消耗大量資源的同時,也給環境和交通運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新能源中,與風電、水電相比,只有核電具有容量大和基本不受天氣影響的優點,能夠穩定地供應大量電力。隨著核電站向內陸推進,地方政府熱情高漲,動輒數百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對周邊產業和當地利稅的帶動作用顯而易見。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全國*新能源商會秘書長曾少軍認為,推動新能源的根本原因,是資源和環境的不可持續。
能源署日前通過一份報告《能源技術展望2010》,為世界描繪了未來40年的減排路線圖,如果2050年碳排量必須在2005年的基礎上削減50%, 那么人類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度,必須由目前的81%降至46%。這也意味著,到2050年包括核能在內的新能源要承擔起50%的發電重任。而目前這一數字為17%~18%。
核電的現實約束
但在我國核電站大干快上的同時,一些現實約束也逐漸暴露并越發不容忽視。
“因為三代技術在國內的消化吸收不如原先設想的那么順利。我國核電站建設又到了一個瓶頸。”日前,一位行業分析師告訴本報,早先是爭議用什么樣的核反應堆方式,后來爭議引用哪一國的技術,現在則是爭議使用擁有部分自主技術的改進型二代還是使用直接進口的三代技術,這種爭議也直接拖慢了建設步伐。
當同樣是“學生”,同樣起步很晚,走引進—消化—自主之路的韓國zui近學成出師,并且在上爭取到阿聯酋200億美元大單后,中國深受震動。看來要完成“在2020年左右形成比較完整的自主化核電工業體系,具備批量化建設*核電站能力,建立完善的核電法規和標準體系,努力培育與*水平接軌的核電建設和運營管理模式”的目標,尚任重道遠。
“在我國核電高速發展的背后缺乏自主核電技術標準的有力支撐。”*一相關負責人稱,早日實現核電技術的跨越已成為我國核電創新發展的關鍵。
與技術相伴的還有人才的缺乏。前蘇聯切爾諾貝利事件至少造成了*核電站發展停頓20~30年,人人談核色變。目前不僅是中國在急切發展核電站,美國也在提“核復蘇”,還有韓國等其他國家也熱衷于核電等清潔能源,*都急缺核工業人才。
盡管我國高校已經將核工程系從從前的5個,擴展至現在的40多個,但建立這么多的核工程系需要大量合格的師資。美國密歇根大學核工程與輻射科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王魯閩告訴本報,他認為許多新建的核工程與科學系師資力量都不夠,“我曾經在美國帶過30多個核工程系的國內學生,其中只有一半人回國。博士生,基本上都沒回。”他呼吁,政府應大力引進海外人才,并且在職稱、待遇等方面給予特殊政策,以吸引并留住人才。
還有裝備的國產化問題。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核電建設包括了燃料供應商、設備供應商、電力輔業集團、發電企業核輸配電企業等幾個環節,具體主要分為:一是核燃料、原材料生產;二是核電核心設備制造及核電輔助設備制造;三是核電站建設及運營維護。據秦山核電站的專家介紹,秦山五座反應堆的正常運行期間,每年提供服務的費用約需20億元。但多達數千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蛋糕,還需要國內企業有過硬的產品質量、成熟的管理水平才能分一杯羹。
我國核電上網目前能享受到多種政策優惠,尤其是運營前五年直接免去17%的增值稅,*地縮小了核電與煤電、水電上網電價的差距。但如果從造價成本看,火電、水電和核電則是依次遞增的。
此外,隨著核電建設向內陸推進,核電站工程建設中需要的大批鋼材運輸,大部件的運輸,乃至核燃料的運輸等,與東部沿海水路城市相比,成本都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反應堆的冷卻,近海可以建個冷卻塔,直接抽海水冷卻并循環使用,但在內陸,可能就需要建水庫等。”文章開頭的專家認為,內陸建設的成本比沿海建設的成本要高。
核電市場化
目前國內只有中廣核、中核集團和中電投3家擁有發展核電必須具備的“核電兩代半牌照”,只有擁有該牌照的企業方能控股核電項目,這是目前商用領域使用zui廣的技術。
這也是多家覬覦核電領域的發電企業不能放手進入核電市場的主要原因。據本報統計,除了中電投,五大發電集團的其他幾家也已經曲線進入核電市場。
政策已有松動的跡象。*五月份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民間資本以獨資、控股或參股形式參與水電站、火電站建設,參股建設核電站。進一步放開電力市場,積極推進電價改革,加快推行競價上網,推行項目業主招標,完善電力監管制度,為民營發電企業平等參與競爭創造良好環境。”
但在核電這種高壟斷性的行業,其他企業并不容易進來。舉例來說,在核電站建設zui關鍵的核島建設和核島安裝標段中,中核華興公司和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具有先行優勢,盡管國內目前已有16家公司取得了百萬千瓦級核電站的核島安裝工程的安裝資質,但90%的核電站的安裝仍是由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所建。
中核下屬一家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本報,核電站招標比較看重是否有過建設核電站的經驗,而且涉及國家安全,因此社會企業進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新手”的另外一個重要契機就是未來數年國家批量化建設核電站時,目前處于壟斷地位的公司將面臨產能限制的巨大挑戰,業主公司為了滿足其建設需要,勢必會有意識地培養其他的施工企業。
地 址: 上海市共康路1018號
郵 編: 200443
: 徐壽平
電 話: 56479692
傳 真: 56477760
郵 箱: sute@
網 址: